1945年,《沁园春·雪》在重庆的走红引发了广泛的关注,甚至一度让蒋介石感到震惊。DG视讯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刚开始,他根本不相信这首诗是所作。于是,他特意召来了自己最有学问的幕僚陈布雷,询问道:“这首词真是写的吗?”陈布雷点头承认。蒋介石又问:“依你的看法,这首词如何?”陈布雷毫不犹豫地称其为“极为难得的精品,气势磅礴,真有气吞山河的豪情!”听到如此称赞,蒋介石心中不甘,他随即下令让陈布雷组织一场针对《沁园春·雪》的批判行动。
这时,进步的文人们立刻反应过来,纷纷自发地发起反击。即便身处战场的陈毅也放下手中的武器,抽空用笔为毛主席辩护。连黄齐生这样年长的教育家也不惜以“鸦鸣蝉噪,可以喷饭”来讽刺那些批评毛主席词作的文人。毛主席并未预见到,《沁园春·雪》竟能掀起如此激烈的文坛斗争。
这首词引发的风波,源于毛主席与元老柳亚子的相识。1926年,柳亚子应邀到广州,参加二届二中全会。在这里,他与担任宣传部代理部长的结识。两人迅速以文学为纽带,建立了深厚的友谊,甚至在珠江边的茶楼里,畅谈理想与人生。然而,随着1927年“四·一二”反革命政变的爆发,与柳亚子都成了蒋介石的打击目标。为了避难,柳亚子逃往日本,回国后在重庆隐居。与此同时,毛主席发动了秋收起义,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。
抗日战争结束后,蒋介石多次向毛主席发出电报,邀请他赴重庆商议国事,试图通过舆论压力迫使毛主席到重庆。尽管柳亚子的住所远离重庆市中心,但他始终对毛主席是否会来保持怀疑态度。作为孙中山的秘书,柳亚子坚定地支持,认为毛主席将带领人民走向光明。当得知毛主席终于决定亲自来重庆时,柳亚子感到异常激动。
1945年8月30日下午,毛主席已在重庆待了三天。柳亚子深知,若今天错过这一面,未来的机会可能遥不可及。他急忙穿好长衫,匆匆走出家门。天色已暗,他赶到桂园时,毛主席正与黄炎培在客厅里畅谈。当看到柳亚子到来时,毛主席立即起身迎接,热情地握住他的手,称赞他容光焕发。两人从过去的相识谈起,渐渐话题转向了毛主席的诗词。DG视讯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
柳亚子作为毛主席的诗友,怎能不提到诗作?他问道:“润之先生,最近是否有作新诗?”毛主席无奈答道:“实在太忙,灵感全无。”柳亚子感到遗憾,没能读到毛主席的最新诗作。两人继续聊起当前的重庆谈判,柳亚子更加敬佩毛主席的智慧与勇气,深信毛主席的“大仁、大智、大勇”必定能解决当前的困难。
这次谈话使得柳亚子心中的疑虑完全消散,他对未来充满了乐观。在谈话结束后,柳亚子激动得彻夜未眠,心中涌动着感情,他写下了这首词:
9月2日,毛主席的这首诗作为《赠毛润之老友》发表在《新华日报》上。四天后,毛主席在周恩来与王若飞的陪同下,赴沙坪坝的柳亚子住所拜访。柳亚子再次索要毛主席的诗作,毛主席赠送了他未曾公开的《沁园春·雪》,并附上信:“此词在红军渡过黄河后,见大雪时所作,风格略似先生之作,恳请批评指正。”
柳亚子收到后,爱不释手,称其为“千古绝唱”,认为与苏轼、DG视讯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幼安的诗词不相上下。作为一位有着深厚文学素养的诗人,柳亚子对这首诗的赞誉并非虚言。然而,他注意到信上并没有毛主席的签名和印章,觉得有些遗憾。作为一位书法和墨宝收藏的行家,他决定请毛主席重新抄写一份,并附上毛主席的印章。
为了补充这一缺失,柳亚子特地请了篆刻家制作印章,并请郭沫若手书“北国风光”。接着,他按照原词的格式,作了一首和毛主席《沁园春·雪》相仿的词,并将其发表在《新华日报》上。报社负责人在得知这首词出自毛主席之手后,表示要征得延安方面的许可。为了不耽误时间,柳亚子提出,先刊登自己的和词,待得延安批准后,再发表《沁园春·雪》。
10月11日,柳亚子的和词独立刊登。这一事件引起了极大关注,特别是在当时的重庆,毛主席的诗作引起了极大的讨论与反响。蒋介石对于毛主席的诗才颇感不安,于是他命令陈布雷组织一场批判。然而,尽管发动了多次舆论攻势,毛主席的词作依然在文化界引起了广泛赞誉。